
“僵尸企业”大限已至。
自9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态要抓紧处置“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以来,“僵尸企业”成为国家高层频繁提及的词汇。
何为“僵尸企业”,指那些没有办法继续经营、应该破产但又没有破产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吸食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为生。有经济学家指出,僵尸企业曾拖累日本经济二十年,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元凶。
别了,僵尸企业!这个时代已不属于你们!
有报道称,地方国企正在成为新的僵尸企业。这些僵尸企业不仅会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产生影响,也会影响金融体系的下一步改革,而且还会制约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
就行业分布来看,大量“僵尸企业”多由钢铁、石化、机械、水泥、煤炭、纺织等产能过剩行业“培养”。僵而不死的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空前吻合。
这样的企业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却并未成比例地创造出经济效益,可怕的是,“僵尸企业”的数量“蔚为壮观”。
有数据显示,在沪深两市目前有多达266家这样的企业,这些企业2015年三季末负债总额合计高达1.6万亿元,266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68.65%。
这些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它们存在一定的危害,吞噬了经济活力,因为它们消耗了原本可以投入新兴企业和部门的税款、资本和劳动力;它们为了求生存,大幅削减价格以增加销量,可能会拖垮状态较好的竞争对手。
举例说明,雅虎公司就如同是一家“僵尸公司”,在过去的十年当中,雅虎没有做任何事情来制止公司的陨落。由于雅虎错过了与谷歌创始人及微软合作的多次机会,并且在广告营收上几乎没有作为,雅虎的营收不断下滑。
但是由于“僵尸企业”保有大量的工作机会,能稳定市场。尤其是在经济衰退之时,这种作用更为明显。即使它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它们的清理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必须要走的一步棋。
僵尸企业有多可怕?曾拖累日本经济20年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逐渐进入衰退期,日本政府实施了各种保护政策。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市和房市暴跌导致银行不良债权激增,日本政府并未及时处理这一问题。银行努力通过追加贷款暂时缓解不良债权问题,使欠债公司免于被迫裁员,但结果是本应退出市场的大量僵尸企业存活下来。
僵尸企业缺乏创新活力,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成为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因素。更恶劣的情况是,政府财政支出大部分投向了几乎无增长空间的领域。最后导致拖累日本经济20年,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如今中央高层下决心清理“僵尸企业”,又把“去产能”作为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近期开展了一系列举措,打响了去产能、保供给的攻坚战。
“僵尸企业”遍布,该咋清退?
如何清退“僵尸企业”呢?中央这样表态:要处置“僵尸企业”,使产能和总需求大体均衡,止住产品价格下跌态势,让优质企业增强信心。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是去产能总方针。对于历史包袱重的企业和地区,还将给予资金支持。
多部门联手出击,清退“僵尸企业”倒计时
此前,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有分析称,这无疑为减亏、去产能定下了任务表和时间表。
近期,各部委也重拳出击积极部署化解产能过剩。具体操作路径将以推进产业重组为主要方式,多重组、少破产,将开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试点。
总结:去产能、清退“僵尸企业”有五大路径
一是从解决“僵尸企业”入手,关停并转,用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方式加快清理退出;二是剥离出来,重组合并,重新配置资源;三是用“腾笼换鸟”的思路去换产品、换技术,换新的运营方式,提供有效供给;四是扩大出口,开辟新的市场,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五是加快产能输出,在供给端消化产能。而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有效缓解去产能的阵痛,同时重塑企业活力。
解读:哪八大行业“僵尸”国企将逐步被清退
在调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国企所占比例最大,将成为改革主体,可以说,2016年对于一些国企来说将是过关之年,攻坚之年。”而去产能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意味着这些国企将退出市场。
去产能首当其冲的是八大行业,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数据显示,这几大行业亏损面达80%,利薄如纸。在这些行业中的国企“去产能”任务很重,很多“僵尸企业”将退出市场。
以汽车行业为例做说明,据有关部门数据,中国有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有171家、摩托车120家、专用车900多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5家。其中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生存十分艰难,早已经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工信部文件称:“由于中国汽车行业退出机制不健全,这些‘零产量’企业既无法淘汰,又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有的甚至靠倒卖产品合格证维持生存,严重影响了行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因此,建立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已成为汽车产业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汽车业为什么会有数量庞大的僵尸企业?按照某个部门的要求,汽车企业异地建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僵尸们从此有了生存的希望。上世纪80-90年代曾红极一时的茶花汽车到了90年代就半死不活,2008年,国有资产退出茶花汽车。为了给福特在杭州建厂提供条件,长安相关子公司出手收购了茶花汽车,价码高达4.5亿元。一个已经没有了实体的空壳卖出了天价,这在中国汽车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
在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去产能、清退“僵尸企业”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将是一场攻坚战,这背后存在的困境也不可忽视。
困境:谁在庇佑“僵尸企业”死里逃生?
即使穷途末路,“僵尸企业”依然可以活下来,看来“僵尸企业”本事不小。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来自政府、银行、市场的共同庇佑。
分析称,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是“僵尸企业”得以存活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国有企业,一旦出现亏损,政府会“输血”救助。
政府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让本不盈利的僵尸企业将亏损转化为利润,在每年的“保壳战”中屡战屡胜。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三年时间里,沪深两市266家僵尸公司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高达2500亿元、获得政府补助达356亿元。其中,三年累计获得政府补助超过5亿元的就有15家,以中国远洋29.78亿元居首。
有业内人士称,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70%,银行是坚决不放贷的。但是,这样的底线在“僵尸企业”那里成了例外。否则,单靠政府支持,这些企业早已活不到今天。除此之外,“僵尸企业”还通过增发的方式募集资金,在更广阔的范围“吸血”,但“吸血”后的企业并体现出如获得新生一样的活力,反而出现了效益未升甚至下降的尴尬。
既然如此,那么,“尾大不掉”的“僵尸企业”何以获得政府、银行和市场的此番厚爱?
不少“僵尸企业”是地方的“大牌”,需要被供着,被养着,如果没养好,地方政府难以向上级交待,不管因何所致,但让“大牌”企业死在本届领导班子手里的现实终究不太好看。地方形象工程的资格,让“僵尸企业”屡屡免于破产,地方政府即使债台高筑,也不会停止对“僵尸企业”的慷慨相助。
总之一句话:有地方政府的保护,还可能存在财务报表的违规操纵,“僵尸企业”死不了。
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退出成本太高。有专家指出,“僵尸企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资产损失导致的银行坏账无法解决,还有,像钢厂、基建等老牌国企员工动辄成千、上万,企业倒闭后的员工安置问题同样尚无良策。有地方政府和企业甚至称,取消补贴将导致经济极大倒退。
因此,企业破产,银行坏账无解,失业率升高,税收减少,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不安,都是政府不愿意看到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困局背后,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种合理的淘汰机制”。也就是说,“僵尸企业”退出机制不顺畅。
“僵尸企业”为何难退市:借壳重组胜算有几分?
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今,A股市场发生657起重大重组事项,比2014年同期增长近4倍。A股“僵尸企业”比例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10%。
分析称,政府大力度清理僵尸企业将催化借壳重组热潮。特别是对*ST上市公司来说,保壳压力将进一步火上添油,倒逼这些上市公司加快重组步伐。但重组效果如何却很难说清楚?
对于那些借壳重组失败的企业,退市一直是资本市场的一大难题。僵尸企业若不能高效退市,就会误导投资者,怂恿投机赌博,扭曲股价信号,污染A股市场,并使股市丧失资源配置功能。
有资料显示,由于A市场退市制度不完善,股市成立二十多年来,真正宣布退市的上市公司只有40多家。随着注册制的落地,没有希望起死回生的“僵尸企业”将无人问津,不会再有皮包公司去买壳。因为实行注册制后,IPO身价降低,上市将变得容易,退市难的现象也会消失,没有了“壳价值”的“僵尸企业”自然活不了。
除了借注册制的东风,还有建议认为,应该把“僵尸企业”的清理工作和国企改革结合起来,因为“僵尸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
本该入土为安的企业成为僵尸,需要银行和财政不断输血挽救,逐渐形成一个无底洞,还会传染和蔓延,导致行业变得死气沉沉。由此看来,这场清退“僵尸企业”的改革来得正当及时!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金融网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地产金融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5-86893515,邮箱:21160051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