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金融聚焦 » 正文

中国金融业必然进入“资本寒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9  浏览次数:5965
核心提示:金融资本再从实体企业上榨取高利润已经不太可能。“资本寒冬”时期,中国金融市场出现“资产配置荒”是正常的,不出现“资产配置荒”才不正常。
 640.webp

金融资本再从实体企业上榨取高利润已经不太可能。“资本寒冬”时期,中国金融市场出现“资产配置荒”是正常的,不出现“资产配置荒”才不正常。

近日,“资产配置荒”一词在金融界成为流行说法,所谓资产配置荒是指金融理财市场上高利润产品的缺乏,但笔者看来,这种“资产配置荒”不过是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表现而已,并没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

如果将经济分为持续下行和繁荣两个大的时期的话,那显然资产配置是经济繁荣期才有的事情,经济持续下行时期根本谈不上什么资产配置。

在经济开始出现下行迹象的前几年,没有出现资产配置荒是因为前几年中国金融资本一直在吃前期实体经济繁荣的红利,前几年虽然中国央行实行了史无前例的货币紧缩,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基建和房地产项目没有收尾,即使市场融资利率很高,这些项目也必须借钱完成,所以出现了很多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比如房地产信托,基建信托等,而这几年这些工程已经完成,如果再想通过政府基建和房地产赚取高额金融收益已经几乎不可能,现在政府基建变得非常保守,房地产开工率也降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整个信托行业以及与之相关行业的凋零。

金融资本高收益的另一来源是实体制造企业前期繁荣的红利,这几年的持续经济下行和高融资成本,使得企业家早期多年累积的财富已经被民间借贷、网络借贷等高利贷产品榨干,甚至不少企业家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将自己以前投资的房产,酒店、汽车都已经卖掉,这种情况下,金融资本再从实体企业上榨取高利润也不太可能了。金融业自身也必然进入持续下行,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资本寒冬”。此时,中国金融市场出现“资产配置荒”是正常的,不出现“资产配置荒”才不正常。

应当明确的是,“资产配置荒”与实体经济回暖、融资成本降低其实并无关联。经济下行压力仍在持续,“见底”之说仍然为时过早。

目前的“资产配置荒”,使得人们只能投一些类似黄金的具备保值避险属性的产品,而国债,知名企业的公司债就是这种类似于黄金的产品。比如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破三,万科发行的公司债票面利率更是仅为3.5%,创同类房企发债利率新低。很多人据此判断,中国经济融资成本已经下降,但这绝对是误判,国债收益下降,是投资人无项目可投的结果,是典型的经济持续下行表现,而反观其他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并没有实质性的降低。

经济下行时期容易出现一种悖论,越是经济不景气,优质标的越受追捧,因为资本都害怕风险,经济持续下行时,风险陡然增大,而风险较低的地产融资平台、央企和知名民企反而大受追捧,这不是银行垄断的原因,反而是银行市场化的表现,其实专业研究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学家早就指出,银行越市场化,大企业融资成本越低,中小企业贷款越难。

像万科,华为,汉能这样的优质企业,越是经济下行,这些企业越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比如房地产“限贷”以来,中国房地产排行“五十强”的房企和一线城市的房企不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融资更容易了,因为这时几乎全国所有的房地产融资企业都将目标锁定到了五十强企业上。

因此“资产配置荒”,如同之前的“钱荒”一样,是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表现而已。


【延伸阅读】

资产配置荒意味着经济改革进程偏慢

最近,收到了来自于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公司包括散户大妈们等各类投资者抱怨,您说钱该往哪投啊?最近股市波动太大,债市绝对收益率这么低,PPP还不规范,大多数二三四线城市不敢碰,而一线城市房地产房价收入比太高、租售比太低似乎也不靠谱,您说钱该放哪呢?

对此,我只能说,欢迎步入“资产配置荒”时代。

曾几何时,也就不久前,在2013年6月,我们刚经历过一场“钱荒”。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膨胀、房地产泡沫刺激开发商拿地开工、过剩产能开启最后的狂欢,实体对信贷的资源的饥渴不能被传统表内信贷满足(存贷比考核、信贷投放行业限制、资本充足率约束),开始借道表外融资,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结构化产品和理财在巨大的融资需求趋使下都被创造了出来。

高收益资产的创造是需要钱去投资的,结果就是到处都有借钱的需求。但央行对这种信贷的狂欢是警惕的,因为信用大量创造会导致债务累积和潜在的通胀压力。于是,在6月外汇占款收缩,央行也拒绝补充流动性后,就出现了7天质押回购利率一度上冲至20%的奇观。

但是,即使发生了钱荒,从居民层面看,你会发现,如果你有足够的本金,过得还是很爽的。因为投资信托产品是很靠谱的,年化收益率10%甚至以上,有政府担保和刚性兑付。即使不买信托理财,买点一线城市房地产也是好的,北上广深12-13年房价一路上涨。不愁没有可投资方向。

当然,随着中央加大反腐力度,43号文约束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再加上央行和银监会对影子银行的严监管,信托理财产品开始不靠谱了。一是真正无风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得很快,二是部分看似高收益的理财信托产品信用风险很大,刚性兑付的冰山在经济下行高压之下正慢慢碎裂。

信托理财不靠谱之后,大家很快发现了下一个吸金池,那就是A股。一是足够便宜,很多蓝筹破净,但分红率当时都接近8%,二是有改革预期,大家知道互联网+和制造业2025才是中国的未来,传统过剩产能在一带一路的大旗下可以从绝望中寻找希望,那么这就意味着估值重估。大家预期新经济会替代传统经济,而新经济离不开股市。

于是就都来炒股了。除了牛市的造富效应之外,银行也有了实体经济以外的高收益资产对接了,一方面可以以优先端配资给杠杆客,还可以对接券商的两融受益权。此外,打新基金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近8%的无风险固定收益。但是,股市的疯狂加杠杆行为也受到了监管层的警惕,股市随后开启了去杠杆之路,如今已成交低迷,赚钱效应不在。

股市大幅震荡后,对地方政府融资约束仍在,房地产销售端过去虽有好转,但巨量库存之下也没有开工,因此也并未带动全产业链产能再扩张。从居民层面看,实体突然既没有了好的债权类资产,也没有了股权资产。大量有投资需求的货币却没有投资渠道,进入了“资产配置荒”的时代。

最后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了更低收益的银行理财。银行理财经理一开始拿着钱狂扫信用债,但也开始犯愁了,信用债收益率已经低得没法看了,怎么办?加杠杆买,然后就是昧着良心买些高收益债。风控过不了咋办?委托给基金公司或者私募买呗。

现在公司债和信用债都疯狂了,房企开心了,债务负担重的非标被置换成4%-5%的公司债了,同样爽的还有地方政府,3.2万亿地方债发了一大半了资金面也没有紧张,谁让钱这么多但找不到配置方向呢?值得深思的是,如此凶猛的加杠杆的做债,和过去的股市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绕了一大圈,大量的货币还是围绕着传统部门转,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地方融资平台,不管其信用资质如何,只要投资者认可这个债有政府兜底,肯定会被资金横扫并且评级不低。这么多货币没有去向,如果实体层面真的有好的创新和好的赚钱项目会如何呢,是不是会蜂拥而上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可惜的是,没有,否则也不会资产配置荒了。或许,资产配置荒的背后只是意味着经济改革的进程真的偏慢吧。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金融网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地产金融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5-86893515,邮箱:2116005100@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本站精彩推荐

首页 网站介绍 企业邮箱

地址:南京市汉中路89号金鹰国际商城35楼c4座 025-86893515 投稿QQ:2116005100

策划、设计、制作:北京中视紫金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邮箱:meigui916@163.com

地金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305432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026号

服务时间:09:00-20:00

邮箱:dcjr1688@126.com

投诉电话:1358405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