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金融聚焦 » 正文

重磅信号!今天起,央妈可能已开始着手统筹监管全市场金融机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30  浏览次数:2946
核心提示:有业内人士点评:通过MPA体系,央妈实际上接管了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监管,赶在三会一行合并之前,就荣升总监!

有业内人士点评:通过MPA体系,央妈实际上接管了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监管,赶在三会一行合并之前,就荣升总监!


中国央行今日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以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对于央行抛出的这一个新名词,不少人高呼“不解”。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带领读者共同探究这个新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对国内金融监管改革意味着什么。
 

央行在今日的通知中表示,MPA体系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有六大方面的改进。要理解何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

理解宏观审慎监管,则又需要从与它相对应的一个词汇入手:微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指的是,瞄准单个金融机构和单个金融部门的稳定。对每一家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防止这家机构出问题,是微观审慎的范畴。

与之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自然就意味着监管的范畴不限于单一机构或部门,而是将目标着眼于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经济系统中的一些致命风险在微观审慎监管下被忽视了,宏观审慎监管则能有效弥补监管盲点,因此,国际上响起了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呼声。
 

自那时起,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也开始着力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和欧盟在2009年均宣布要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并成立专门机构。
 

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宣布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作为全球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国际组织,该组织将评估不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推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换,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跨境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四大行)提供监管团指导和支持,支持跨境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以及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开发金融体系的早期预警系统。
 

2009年6月29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年报,呼吁各国及国际社会采取宏观审慎的原则,以减轻经济体系的亲周期性特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央行也在2010年宣布要启动宏观审慎监管,2011年就开始建立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直至今日,央行又采取进一步动作,“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又包括哪些内容?

《人民日报》在之前的一篇解读中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在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强调更全面的监管,以及解决“大而不能倒”等问题:
 

一是采用传统政策工具,增加“逆周期”的要素。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在原有的资本监管制度下更强调“逆周期”手段的运用。例如,经济不好时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信贷投放,并适度放松监管标准,经济过热时则减少信贷投放和提高监管标准,防止风险的累积。

二是延伸传统的监管边界,强调“更全面”的监管。监管领域向跨行业、跨市场、跨国界进行延伸,将原来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等也纳入监管范围,强调各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

三是采用新的监管工具,解决“顺周期”、“大而不能倒”等问题。增加杠杆率、流动性等新的监管指标,对系统重要性机构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等要求,建立恢复与处置机制,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这篇文章还称,要提高各界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充分发挥央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牵头职能,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另外,MPA体系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有以下改进:

一是MPA体系更为全面、系统,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二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资本水平是金融机构增强损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资产扩张受资本约束的要求必须坚持,这是对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的继承。
 

三是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

四是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五是MPA体系更加灵活、有弹性,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在操作上更多地发挥了金融机构自身和自律机制的自我约束作用。
 

六是MPA体系既借鉴国际经验,又考虑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结构调整任务重等现实情况,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
 

央行同时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央行提前接任“监管总监”?

正如上述《人民日报》文章提及,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牵头职能”,在今日央行表态发布后,有评论认为,“通过MPA体系,央妈实际上接管了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监管,赶在三会一行合并之前,就荣升总监!”
 

尽管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这有点言过其实,称MPA目前主要覆盖的银行,并未太多涉及保险和证券。但他也承认,MPA对央行的管理工作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而随着金融市场混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立在分业监管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不太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关于一行三会合并、构建超级金融监管机构的呼声高涨。
 

但是混业经营与央行又有什么联系呢?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首先监管金融风险是央行的法定职责,混业经营导致的金融风险理应归央行管理。其次,央行是事实上的“最后贷款人”,而如果最后贷款人不具有监管权,将导致“道德风险”。
 

邓海清称,无论是2013年的“钱荒”、“债灾”,还是2015年的“股灾”,都离不开实质性混业经营的大背景。近期“宝能系”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综合运用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和通道,超常规加杠杆收购万科,更是混业经营突破监管的典型案例
 

因而,从国际经验来看,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是发达国家央行的共识;从国内实际来看,在混业经营成为事实、局部风险频繁暴露的背景下,央行实施审慎监管框架十分必要,而今天央行发布的公告也表明,在央行监管方式“升级”的同时,监管对象可能也“升级”了:
 

央行可能正在从“监管商业银行”向“监管全市场金融机构”过渡。

从政策连续性来讲,习近平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提出,“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今日央行公告中的第一句话是“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很有可能针对的就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这两份文件中的监管显然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

从这个角度推断,央行可能已经开始着手统筹监管全市场金融机构。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金融网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地产金融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5-86893515,邮箱:2116005100@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本站精彩推荐

首页 网站介绍 企业邮箱

地址:南京市汉中路89号金鹰国际商城35楼c4座 025-86893515 投稿QQ:2116005100

策划、设计、制作:北京中视紫金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邮箱:meigui916@163.com

地金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305432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026号

服务时间:09:00-20:00

邮箱:dcjr1688@126.com

投诉电话:1358405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