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速降至6.9%,创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季度增速,且为六年半以来首度跌破7%。
与此同时,工业增速再度跌破6%,9月工业同比仅增长5.7%,为今年3月以来最低水准;1-9月投资增速续降至10.3%,为2000年12月以来最低,当时为9.7%。
分析师们认为消费成为本次GDP数据里的中流砥柱,第三产业贡献率进一步上升显示中国经济结构加速转型;但工业乏力、投资下滑显示GDP短期内下行压力依旧很大;未来稳增长政策不会停,投资仍将是主要动力来源,于此同时货币宽松也仍有加码空间。
|消费成本次GDP中亮点、第三产业贡献率进一步上升
海通证券宏观团队 姜超、顾潇啸:
三季度整体投资增速滑坡。单月来看,加码投资的支持政策显着受到了资金来源受限和去年基建活动高基数的掣肘。9月基建增速14.2%大幅下滑,制造业及地产投资增速均创历史新低。
地产销售动能下降。三季度地产销量增速略升,但单月增速拾级而下。三季度新开工面积增速降幅收窄,其中9月大幅回升并由负转正。
消费仍是中流砥柱。9月工业投资继续探底,但消费继续回升,仍是中流砥柱,其中网购、通讯器材等新兴消费继续高增。
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郭磊:
GDP增速略高于预期,本来我们预计会是6.8%左右,实际上是6.9%。三季度工业表现并未超预期,这意味着第三产业的贡献进一步上升。实际上从2014年起,三产对于GDP的拉动一直都在趋势性上升,这一点也可以解释发电量、铁路运煤、粗钢产量等“硬数据”和GDP的背离。而三产里面,地产销售的贡献应该是一个引导,新兴服务业的投资和并购活动可能也有一定贡献。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赵扬:
虽然GDP数据略好于预期,但从9月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还是较大,工业增加值动能减弱,投资增速也大幅下降,只有消费表现还好,这就反映现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还是比较快,投资带动的高增长模式正在往消费推动转化。
招商证券宏观团队:
三季度GDP好于市场预期。从三大需求的角度看,三季度消费形势持续向好无疑是GDP增速下滑幅度小于预期的最主要因素。前三季度消费同比增长10.5%,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而投资、出口增速维持趋势下滑,继续拖累经济。
| 工业乏力、投资下滑 GDP短期内下行压力依旧很大
国信证券宏观固收团队 董德志,燕翔:
GDP增速首次破7,四季度或将下滑。根据我们结合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速的综合判断,预计今年四季度GDP可能仍将继续下滑,经济企稳或在明年三季度。
金融业拖累经济增速三季度并不会很明显,而将集中体现在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二季度。三季度股市成交增速约220%,预计四季度降至20%,明年一二季度负增长。
工业无亮点,增速继续下降。目前工业增速向上缺乏动力,向下空间也较为有限,预计可能维持低位徘徊。在基数效应的影响下,预计10月工业增速可能小幅回升至5.9%-6.0%。
投资快速下滑,基建拉升预期落空。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比1-8月份回落0.6%,制造业、房地产、基建三大投资增速均有所下滑。政府通过基建大幅拉升投资促进增长的预期再次落空。
民生证券宏观团队 朱振鑫、张瑜:
中长期来看,在供需矛盾缓解、PPI出现明显改善之前,产能利用率难有实质改善,传统工业的低迷仍将继续。
基建在土地出让金下滑与财政收入不强的双重挤压下依然有压力,二季度以来的政策托底效果还需要时间来体现,预计四季度基建投资仍将加码,充当经济稳定器角色。
全年来看,由于财政支出安排等季节性因素,第四季度GDP占比高达30%,三季度6.9%,全年如要保住7%,四季度要达到7%的增速,目前看难度依然很大。总之一句话,全年有破7风险,稳增长不会虎头蛇尾。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赵扬:
消费表现还好但推动作用没那么大,增速还是下滑,而且从年同比看,6.9%的GDP增速可能还是包括了较大的金融行业贡献。
GDP增速未来两三个季度还是继续往下走,预计四季度会降至6.4%左右。
短期政策刺激有预期,但带来的增长稳定只有一两个季度,而整体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趋势还是继续,即投资增速放缓,消费相对稳定,这带来的结果就是GDP还是有下行压力。
华泰证券宏观团队 张晶:
目前对国内经济而言,市场存在短期弱势企稳的预期,但中期依然看弱。原因在于,周期性行业去产能去杠杆的压力远未释放完毕,过剩产能出清尚处于攻坚期。不过政策方面也会有新的强力措施。这件会对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提到一定提振作用,改善各项经济数据的环比增速,进而也会对市场预期形成影响。
从1-3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基本面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四季度国内经济有三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一是政策效力如何;二是10月底全会召开,对于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能否有突破,需重点观察的是放开国内各行业投资准入的相关政策。
三是美联储加息的靴子是否会在12月落地,这个时点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国内货币政策的节奏,结合国内基础货币的情况及投资资金的配套需求,我们认为四季度降准将是大概率事件。
|稳增长政策不会停,投资是主要动力来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王军:
虽然整体数据与市场预期相差不多,而政府稳增长的政策出台也一直没有停止,发改委也马不停蹄地批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计这些稳增长的举措效果会在四季度显现,四季度经济企稳的可能性较大。
考虑到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目前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高位,下调存准的空间较大。降准和降息四季度均可期。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胡月晓:
尽管市场已对经济下行有预期,但投资、工业增速仍不及预期,表明经济实际运行困难程度要大于市场普遍认识。当前阶段投资仍然是中国经济第一增长动力,经济保增长还是要求加大投资力度,这已从近期发改委等部门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审批实践中得到印证。
货币方面,转型要求维持中性基调,能否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也成了中国能否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赵扬:
短期政策还是集中在基础设施,货币政策方面,力度可能会小一些,降准降息还会有,从去年开始降准降息力度大,但由于传导机制不畅,效果并不明显,有效的是财政政策支持基建。
海通证券宏观团队 姜超、顾潇啸:
货币宽松仍需加码。9月社融信贷小幅改善,但货币增速回落增加通缩压力,经济刺激措施仅能部分抵消、但不能完全逆转经济下行压力,降息空间再度打开,而外占大幅下滑也要求及时降准补充流动性。
民生证券宏观团队 朱振鑫、张瑜:
四季度降息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从思路上看,目前的核心仍是宽信用,而不是宽货币。由此推断,降息可能来得比降准更快,但如果资金面因汇率波动、信贷放量、股市放量等因素出现紧张,降准也会择机出手。
目前关于十三五目标有三种说法,一是7.0%,二是6.5%,三是定一个6.5-7.0%的区间。在全年经济面临破7压力的情况下,定7%似乎越来越难,后两种情景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而为平衡各方诉求,定一个目标区间不失为一种既合情又合理的方式。
招商证券宏观团队:
三季度基建投资仍无发力迹象,1-9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18.1%,增速较上期下滑0.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公路和铁路投资增速的回落。
展望未来,投资增速企稳仍是稳定国内经济的主要动力来源。这一方面有赖于刺激政策落实情况的好转,另一方面有赖于地产投资增速的企稳。目前看,9月地产商拿地意愿有所回升,土地价格明显回升,而且1-9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降幅较前期收窄4.2个百分点,这有助于明年地产投资形势的好转。
国信证券宏观固收团队 董德志,燕翔:
投资快速下滑,基建拉升预期落空。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比1-8月份回落0.6%,制造业、房地产、基建三大投资增速均有所下滑。政府通过基建大幅拉升投资促进增长的预期再次落空。我们认为,未来基建仍会是投资和增长的托底手段,但继续向上拉升的空间并不大。
中金分析师梁红、易峘:
9月名义固定资产投资较8月明显下滑,且显著低于市场预期;7月以来投资风险溢价升高,且工业企业利润长期下滑带来的扩产能动力不足。
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最为明显,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探底;投资风险偏好降低及通缩压力抬头均表明经济仍需政策进一步支持。
货币政策方面,料今年央行还将降息25个基点、降准100个基点财政方面,政府应尽快通过降低实际税负等措施帮助企业恢复盈利能力,推动投资回报上升。
| 数据创六年来最低 仍然引发众多质疑
6.9%的经济增速依然高于此前分析师们的预期。一些投资者依然对数据持有怀疑态度。
在今天中国GDP数据公布后,亚洲股市集体上涨。不过,韩国、日本和香港股市和新加坡股市在上午就回吐了涨幅,转而下跌。而截至收盘,上证综指同样转而下跌,微跌0.14%。
债券投资公司IG Group分析师Angus Nicholson表示:“第三季度GDP 6.9%的增长让人们怀疑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数据的真实性。考虑到今天公布的其他数据,很难让人对GDP数据感到乐观。”
北京研究公司NSBO的政策研究人员向路透社表示:“在9月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出数据双双大幅放缓的背景下,GDP超预期令人意外。”
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Julian Evans-Pritchard在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速被大幅的夸大了。
他表示,官方GDP数据持续的稳定将进一步增加人们对其可信度的怀疑。GDP平减指数计算方法中的缺陷,加上达成经济增长目标的政治压力令三季度官方GDP放缓的幅度慢于第三方数据所显示的水平。
华尔街见闻网站此前提到,Capital Economics经济学家Chang Liu认为,中国经济数据被扭曲,主要是生成方式有问题,而不是被蓄意误导所致。
Chang Liu表示,由于存在差错的计算方式,中国经济增速被当局高估了1到2个百分点。如果被纠正,那么在截止一季度末的12个月里,中国GDP增速将仅为5%到6%之间。
关键的问题出在“GDP平减指数”上。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被用于将名义GDP转化为经通胀调整的实际GDP。这一指标比CPI、PPI等指标更为广泛地被使用,因此也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物价压力的更有用的指标。美联储就很喜欢用它。
由于GDP是一个衡量国内产出的指标,因此它只反映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价格。在实践中,这意味着GDP平减指数要扣除进口物价,这在有着“稳健统计系统”的国家中是个惯例。
很多时候,不这样做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而,当进口价格通胀变化比国内通胀明显的时候,比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它的影响力就会表现出来了。
然而,由于中国在计算多数行业的平减指数时并不扣除进口价格的变化,其平减指数与PPI的关系更为密切。
结果就是,中国GDP平减指数并不是一个衡量国内产出价格的精准指标。当进口价格上涨的时候,它会夸大通胀,反之则会低估通胀水平。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金融网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地产金融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5-86893515,邮箱:2116005100@qq.com。